未來50年為什么我們仍需要核電?
日期:2011/9/5 來源:上海玲耐特種磁力泵有限公司
雖然核聚變能不會產生放射性物質,但是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座核聚變反應堆,這主要是因為其體積巨大,造價昂貴。雖然一臺核聚變反應堆的發電量就能滿足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電力供應,但建造一臺核聚變反應堆的費用約需要500億美元,現在恐怕沒有一個私有公司或政治家敢提出建造首座核聚變反應堆的提案。
目前我們能夠利用得起的就是核裂變反應堆。對于每個將來會增加一百萬人口的地區,利用核能都是必要的,如下是十個理由:
1) 人口增長。 世界人口在1960年時是30億,1999年時是60億,2046年時將達到90億。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將增加對能源的需求。能源生產要達到現在的兩倍左右才能滿足未來30年的能源需求。
2) 化石燃料衰竭。 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且正在衰竭。未來碳排放稅和對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將刺激對低碳能源的需求,核能就是其中之一。
3) 發電站老化。 二戰后發達國家建設的各式發電站許多都服役超過了50年,需要更新。
4) 中國的快速發展。限制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電力供應。
5)鈾燃料具有優勢。鈾燃料儲量相對豐富,成本不貴,消耗量不高,且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供應穩定。
6) 現代核電站能提供大量的電力,通常可以提供1000兆瓦。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應堆可滿足發達國家一個一百萬人口的城市的電力需求。與許多其他清潔能源如光伏能和風能相比,核能對土地和其他地球資源的影響要小得多。
7) 已被人類熟練運用。截至2010年,全球31個國家共有440座核反應堆,提供了全球15%的電力供應。此外,還有上百臺海洋潛艇采用緊湊型核反應堆。
8) 低廉新能源的研發還沒有實現突破。在新能源變得低廉可行之前,核能憑著其低成本、安全和接近零碳排放的優勢仍將成為人口日益增長的國家一個重要選項。
9) 基本安全。 與20世紀50年代的核電站相比,現在的核電站新增了更多的安全特性。
10) 危險情況:雖然這次日本里氏9級大地震造成3萬多人傷亡,但福島核事故本身并未造成人員傷亡。福島核電站采用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高溫磁力泵技術,設計抗震等級為8級,實際上遭受的是高于其設計抗震等級10倍的沖擊,另外還遭受了高達25英尺海嘯的襲擊。
能源是人類繁榮發展的必需品。沒有足夠的和合適的能源,人類的發展就無法持續。如果我們了解到每75萬人每天就需要約1000兆瓦的電力,我們就會明白現有的太陽能和風能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
然而不幸的是在擁有最先進的高壓磁力泵工程技術、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最穩定的政治環境的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和美國,“環保主義者”及自封的“公共衛士”在反對核能方面不遺余力。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卻在大力建設核電站。整體來看這是一種不受歡迎的風險轉移。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