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業整合趨勢凸顯 龍頭企業有望獲益
日期:2011/11/10 來源:上海玲耐特種磁力泵有限公司
據了解,截至2010年,國內80家風電整機企業中,排名前三位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汽在國內的總計市場份額已高達56%,而排名前十的企業總計市場份額達到85%,而剩余的60余家企業僅僅占有3.9%的市場份額。
在當前行業不景氣和整合大趨勢下,一部分中小企業已經退出,還有一些毫無優勢的企業也正在醞釀著趁早退出。“市場優勝劣汰苗頭凸顯,經過大浪淘沙,最終整機企業保留在8至10家是比較合理的水平。”國內一家知名風機制造商老總在2011年北京風能站現場如此預測。
“危機,之于弱勢企業是‘危’,而之于華銳這樣有著強大技術優勢的企業,則是‘機’。”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對目前整個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評論說。
技術不達標、資金鏈缺乏的多數中小企業即將面臨淘汰或兼并的命運,而像華銳風電這樣的龍頭企業則將從中受益。雖然龍頭企業前三季度的業績出現下滑,但其基本面和綜合能力依然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相信龍頭企業在行業整合及風電大國向風電強國轉型過程中,將為中國風電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擔負應有的責任。
10月19日,《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正式發布。該路線圖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2030和205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4億和10億kW,成為中國的主要電源之一,到2050年,風電將滿足國內17%的電力需求。未來40年累計投資12萬億元。
面對廣闊的增長空間,以華銳風電為首的各大風電廠商都在鉚足力氣,加快技術創新腳步,期望以技術優勢贏得市場認可。
各大企業都紛紛推出大容量機型,不斷推進風電機組的大型化。據悉,擁有目前國內單機容量最大的6MW風機的華銳風電在此次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重點介紹了其SL6000風電機組,并透露,10月8日,其生產的中國首臺海上6MW風力發電機組已在江蘇省射陽縣臨港產業區完成吊裝。此外,10月20日,湘電股份宣布其5MW直驅風機在荷蘭成功并網發電,華儀電氣近日也公告稱其擬將近期增發所募資金用于開發6MW風機。
此外,國內風機制造商也注重從多方面尋求技術突破與質量保證。湘電新研發的電勵磁風力發電機目前已經完成機型試驗,將于年底投產,目前已接受訂單開始準備量產。而華銳風電獲得了德國勞埃德船級社(GL)向其SL1500/82機組頒發的A級設計認證證書,成為國內首家獲得GL A級認證證書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
風電:好“風”還須憑借力
“到2020年和203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2億、4億千瓦。到205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0億千瓦,滿足國內17%的電力需求。2020年后,國內風電價格將低于煤電的價格,國內現行的風力發電補貼政策將逐步取消、退出。”在201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我國首部《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以下簡稱《路線圖》)正式發布。
《路線圖》為中國描繪了未來風電產業發展的藍圖。在人們為之振奮的同時,世界第二大風能展會期間發布的《中國風力發電評價體系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則為我們潑了一盆冷水。《研究報告》指出了中國風電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包括產品研發能力不足、生產過程質量保證不完善、風電機組性能不穩定、并網適應性較差、運維和技術服務能力跟不上、風電場等效滿負荷運行小時數較低、缺乏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單純的價格競爭有導致“低價低質”的風險等。
發展隱患不斷,猶如一顆顆地雷,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的中國不得不面對過快發展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如何從快到穩、從大到強無疑是制約目前風電發展的一個瓶頸。
投資速度風馳電掣
在甘肅酒泉方圓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灘上,集中布局了32個大型風電場,總裝機規模高達500多萬千瓦。平均20平方公里就有1個10萬千瓦風電場的酒泉只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一個縮影。蒙東、蒙西、甘肅、新疆、東北、河北、江蘇、山東八大風電基地建設先后展開。到今年底,除西藏以外,全國都將擁有風力發電。
“十一五”期間,中國風電吊裝規模連續5年翻番增長,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風電設備產能同樣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底,全國裝機容量已經突破4400萬千瓦,風力發電50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4%。盡管去年以來增速放緩,但中國風電產業的長遠發展仍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路線圖》預測,從2011年到2050年,風電開發帶來的累計投資將達到12萬億元。
“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政府明確表明繼續推進風電的規模化發展。”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李俊峰表示。與此同時,2010年國家審計結果表明,風電企業的主要代表中國央企的風電企業或資產普遍贏利。隨著風電設備單位投資水平下降、風場選址水平提高,以及風電機組效率提高,風電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風電制造業的激烈競爭必將迎來兼并整合時代,風電市場也會進一步向大型開發商集中。
在中國的風電市場,以央企為代表的運營商正在成為絕對的強勢力量。成立時間并不長的風機制造商國電聯合動力依靠龍源電力,迅速躋身國內前三名。大唐集團也收購了華創風能70%的股份,中國最大的兩家風電開發商都有了自己的制造企業。大唐新能源風電副總經理胡國棟在2011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表示,中國風電產業的縱向整合正在發生,即下游的風電場運營商正在收購上游的風機整機生產公司。這種整合將有利于風電場和風機生產商更直接的溝通,風電場可以直接把自己的需求告訴風機制造商,使得風機制造商有針對性的研發及生產,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技術水平和風機質量。
運營質量亟待提高
然而,世界第一風能大國的光環卻不能掩蓋中國風電發展質量的相對滯后。來自國家電監會的公開報告顯示,僅酒泉地區今年以來各風電場發生電設備故障就達35次。其中,電纜頭故障造成集電路跳閘21起,保護插件故障造成設備跳閘或開關拒動5起,其他故障9起。以上故障中,引發大規模脫網的事故有4起。
“最近中國風電設備發生的事故比較多,暴露出風電企業快速發展中的問題,也暴露出行業管理方面的不足。很多發生的問題都是在不同企業之間重復發生。有鑒于此,能源局將對風電設備質量問題進行監管,針對企業更換風電機組重要部件,也要逐步建立相關評價體系。”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稱。
與投資建設的風馳電掣截然不同,風電的運營質量難以望其項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中國風電行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在技術、可靠性和開發水平上與國外企業的差距值得我們思考。國內風電機組的低價也給機組性能和質量保障帶來了問題。
對此,中投顧問公司高級顧問李勝茂接受《國企》記者采訪時指出:“出臺18項風電技術新標準、對風電設備質量加強監管、建立事故報告制度等一系列舉措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國家在調控風電發展節奏。換句話說,現在進入了從迅猛發展到穩定增長、從過分重視規模和速度轉向質量和效益的整治階段。至少得保證前期4400萬千瓦產生實際效益,從產能變為產量。”
“從一定程度上說,風電發展前景,決定于行業監管水平。”李勝茂向記者表示,“風電快速發展中存在很多亂象,只有先立規矩才能實現質量效益與規模速度的兼顧。對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一定要標準先行、監管先行。絕不能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老路。”
風電并網難題
目前,中國風電面臨著并網難、事故頻發、低價競爭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風電的市場制約變得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影響風電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44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中,并網容量只有2956萬千瓦,還不能保證滿發。風機故障、風電脫網等事故時有發生。
“風電最大的弱點是資源的不確定性。受風能資源的隨機特性影響,風電規模化發展在并網運行方面遇到新的困難。”史立山分析說,這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還是經濟性問題。這個經濟性不只是風電本身的經濟性,還有整個電力系統的經濟性問題。如果不考慮成本,電力系統有足夠的可靈活運行的備用容量或儲能設施,電網可以接納很大比例的風電。如果考慮成本影響,可能就需要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努力。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對風電的運行有影響,包括認識水平、管理體制、企業利益、地方利益等。
史立山表示,促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并網管理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風電技術的進步,而且涉及電力系統的重構、電力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等方面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電力管理在很多方面還帶有計劃經濟的烙印。電力行業總體上實現了廠網分開,但電力系統運行仍以計劃手段為主,地方一些部門仍對電廠的發電安排計劃,輸配售沒有分開,電網企業與調度企業的一體化,很難做到公平公正。“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營造一種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對促進風電等新能源的發展十分必要。這個體制地區間應該是開放的,電價是反映供需關系、環境成本和資源特性的,調度原則是公開透明,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史立山表示。
由大變強需要多方努力
大而不強是中國許多行業的通病,風電行業同樣不例外。而2011年,被業界視為是中國風電產業從高歌猛進回歸理性發展的重要過渡期。
“中國雖已成為風電大國,但還遠非風電強國。”中國風能協會主席賀德馨說,中國要實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兩大戰略性目標,必須加快風電產業的轉型——從風能大國轉向風能強國,從風能制造變身風能創造,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對于目前火熱的海上風電,《研究報告》提醒稱,應對風險給予足夠重視。“開發商不能為了得到項目而降低電價,制造商不能為了得到訂單而忽視質量。國家要完善相應的示范、開發程序,防止不成熟的技術盲目下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風能大國到風能強國的轉型成為本屆風能大會上被提及最多的言論。
李勝茂對記者表示,促進風電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實現中國風電發展速度的理性回歸,促進風電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是目前最理性的選擇。在風能產業產能規模被限制的同時,有關部門對產業發展質量給予了更高重視。未來十年,政府將引導企業在風電運行控制、大規模并網技術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鑒于中國風電運營時間比較短,維護管理等經驗匱乏,風險不容小覷。除了加強并網能力的突破外,中國風電場的運營管理能力迫切需要提高。此外,中國風電運營商應該奉行走出去戰略,增強國際標準制定等國際話語權。”李勝茂告訴記者,從風電大國邁向風電強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還有許多艱巨的道路要走。
風電產業隱藏風險漸露苗頭:國企壟斷大有可能
在風機的批次性更新和質保困局將導致的行業“淘汰賽”背后,一條隱藏的風險也已經漸露苗頭,并很可能重構當前的風電格局和排序,建立新的秩序。
一家風電整機商在國際風能大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對這股“勢力”的擔心,“像大唐、國電等國有發電集團已經開始涉足整個風電產業鏈,雖然現在才剛有雛形和苗頭,但一旦鏈條對接,既是業主又是生產商的這些國企很可能壟斷這個行業。”
以國電為例,其旗下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主營大量風電業務,其中龍源電力為國內最大的風電場開發投資企業,而同時,國電旗下2007年成立了國電聯合動力,主營風機整機制造和相關核心零部件開發,短短三年不到就躋身國內整機制造商排名前五。然而據國電聯合動力的內部人士稱,該公司的規劃為行業前三。
有資料顯示,國電聯合動力的迅速成長與上述兩家“國電系”兄弟公司關系較大。數據顯示,國電聯合動力成立后,60%-70%的風電整機主要銷向了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
而更“密切”的是,通過國電聯合動力的股權結構可以看到,國電聯合動力的70%為國電子公司國電科環持有,而龍源電力更是持股國電聯合動力達30%。
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種雙重身份將很容易形成新的行業壟斷。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更重要的是,這些國企公司進入行業較晚,技術的獲取更加先進,其他企業遭遇的批次性問題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在洗牌前夜,具備了國企背景的風機制造商依托業主方的便利和集團公司的資金流支撐,迅速躋身行業前列甚至龍頭位置。
不僅如此,曾有消息稱,按照國電集團的規劃,將通過相關公司的資產整合對風電產業進行“分工”,其下屬長源電力將主要進行風電設備制造,而龍源電力將主打風電場開發投資,由此,一條清晰的風電產業自己鏈條雛形畢現。
而同屬國企的大唐集團也加緊了這種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今年7月28日,大唐集團以70%股權控股國內風機整機制造商華創風能。收購后,大唐也完成具有“風電場開發商”大唐新能源和風機整機和設備制造華創風能的風電產業鏈的初步雛形搭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風電市場的洗牌將加速到來。隨著零部件批次性危機和質保困局的出現,以及《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的即將出臺,風電行業將在快速發展了近10年后將迎來最大范圍的“淘汰賽”。
而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均表示,最后能夠留存在市場上的整機制造廠商不會超過10家。“沒有了價格的死拼,更利于風機質量和服務的提升,競標的權重就會側向。”林伯強表示,經過這次洗牌,中國風機產業發展將從“價格為王”的混戰階段進入到“質量制勝”的群雄割據階段。(賀建業)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