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教育:進入終身教育時代
日期:2019/5/22 14:26:58 來源:上海家耐磁力泵廠
目前,國內開設石油和化工類及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分別達到500所和600所,中國化工教育在體量、辦學層次和水平、體制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化工教育的產生及發展源于化工技術的發展。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化工教育開始于上世紀20年代,其發展大體經歷了起步階段(1920~1949年)、院系調整及快速發展階段(1949~1966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恢復與重建階段(1977~1989年)、機遇與挑戰并存(1990年~至今)5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包括石油和化工在內的工業領域人才缺口極大。高等教育領域首先進行了院系調整,化工院校建設是重中之重。原交通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震旦大學、江南大學和山東工學院化工系調整組成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化工學院。在1963年國務院批準的高等學校通用專業目錄中,化工類專業有19種,占工科164種的11.6%,在工科14種專業大類中排第二位,僅次于機械類專業,且在校生人數和招生人數也逐年上升。然而,“文革十年”給包括化工教育在內的整個中國教育事業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1966年下半年,全國學校完全停課。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中國化工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78年的中國,一場偉大的變革開始席卷大江南北。為響應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原化工部在瀘州組織召開了化工類院校恢復辦學的會議。同年6月,國家科委化學工程學科組重新成立。那次會議的號召力非常強,全國化工類院校紛紛恢復。1982年,全國化工類高等教育的專業數達到62種,占工科專業的12.4%.1983年,當時全國化工院系共有教師1萬多人,在校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3萬余人。
伴隨著化工行業的蓬勃發展,國家急需大量的化工類專業人才。1985年,國務院發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化工教育發展再現高潮。到1989年,全國1075所高校中有105所設有化工類專業,在校生總數達5.26萬人。
1990年以后,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給化工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科學技術、基礎產業的轉型升級、安全生產、制造業的轉移、能源和環境問題、全球化發展等,都給化工教育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到2008年,全國所有化工類教育院校在校生達到了百萬人,但在數量上仍然不能滿足國家對化工類人才的需求。
然而,在此之后,化工類教育院校在校生人數從中職、高職到本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幾年間,中職招生人數下滑60%左右,高等職業教育下降30%左右,本科教育減少了15%左右。原因是“談化色變”的社會氛圍,已經沖擊到化工教育事業的發展。
隨后,化工行業人才供給遇冷、人才庫見底、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情況變得較為普遍,甚至出現在校人才提前兩三年預訂的情況。甚至有一個時期,全國職業教育學校年供化工行業的畢業生不足10萬人。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近3萬家,平均每家只能分到3個畢業生,如果加上24萬家中小企業,平均3家企業只能分攤1個畢業生,總量上遠遠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在我國正從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邁進的過程中,人才短缺的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對此,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會長郝長江表示,隨著我國全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石油和化學工業從去年進入了新一輪發展周期。行業未來的發展將更加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更加依靠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這就進一步凸顯了培養創新人才、提高人才質量和層次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為化工教育的提質升級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契機,也為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帶來了新的課題。
近幾年,化工教育協會通過建設國家開放大學石油和化工學院,建設石油和化工行業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學分銀行),逐步推進石化業的人力資源開發。2016年,石化業學分銀行掛牌成立。2018年,國家開放大學石化學院獲得教育部批準,明年將開始招生。至此,全行業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我們面臨著中國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新形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前景光明、任重道遠,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方興未艾、大有可為。”郝長江說。
更多有關磁力泵的知識文章,請百度搜索“上海家耐磁力泵廠”官網,(http://www.xtlyp.com)更豐富、更全面的“磁力泵”、“高溫磁力泵”、“高壓磁力泵”、“高溫高壓磁力泵”、“氟塑料磁力泵”、“高壓磁力漩渦泵”、“自吸式磁力泵”原創知識文章、技術資料、故障解決方案等您來分享!銷售咨詢技術熱線:021-64096960 ;13601667253。
相關信息